不愿立储还不给吃饭,表现冷漠的朱棣,真的

在明代的十六位皇帝中,明仁宗朱高炽的名气不大,他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九个月,但他的政绩却很卓著,他和儿子明宣宗执政的时期,被史学界称为“仁宣之治”,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评价这个时期是:

明有仁宣,犹周有成康,汉有文景,庶几三代之风焉。

将“仁宣之治”的成就与周公旦,汉朝的文、景二帝并驾齐驱,可见对朱高炽的推崇之情。

然而有很多人认为,朱高炽这样的人才,却不受父亲明成祖朱棣的垂青,虽然身为嫡长子,却一直被父亲惦记着剥夺太子之位,后来是看在朝臣力保的面子上,才勉强入主东宫。朱棣真的这么讨厌朱高炽吗?这事恐怕还得从头说起。

一、朱高炽胸怀广、才气高,朱棣岂能不知?但朱高炽身体羸弱,疾病缠身,这让朱棣非常担心,毕竟皇位的继承,除了要考虑继承人的品行才学外,能否在皇位上坐得长久,给国家政局带来长期稳定,也是非常重要的,朱棣对朱高炽并非无情,也不是不喜爱,他只是担心朱高炽热的政治生命不能走得长远。

朱高炽很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,他年少时在祖父朱元璋身边,朱元璋特地将一些朝中的事务交给他办理。朱高炽挑选出奏章中紧急重要的事情,向朱元璋进行了详细的汇报,而把无关紧要的奏章弃之不报,并且在汇报的时候,也都是注重实际内容,而不在乎过程形式。

朱元璋知道后,问朱高炽为何要如此处理?朱高炽答:“些微小过,不敢上达天听”。朱元璋听后,对朱高炽这种识得大体又不拘小节的个性非常赞赏,亲点朱高炽为燕王世子,成为了朱棣王位的接班人。

朱棣对父亲朱元璋很敬重,自然不会反对朱元璋的决定,自己的儿子有胸怀有能力,他心里非常清楚,但是他所担心的是朱高炽的身体状况是否真的适合担当这样的大任。

朱高炽从小体弱多病,有足疾,更要命的是:他是个体重将近三百斤的大胖子。朱棣戎马一生,自然希望孩子也能像自己一样开疆扩土,身体强健,但嫡长子这个样子,别说骑马打仗,就是多走两步路都困难。

所以朱棣看见朱高炽的一身肉就发愁,干脆下了强制令让他减肥,强迫他每天运动,每顿饭只配给素菜不说,连主食也限制,或者干脆不给。这下朱高炽的罪可受大了,原本吃饱了还能多走两步,这回倒好,每天饿得都快站不起来了。

朱高炽的厨师实在是看不下去了,就把自己的饭菜拿给他吃,朱棣知道后大怒,把这位好心的厨师判了“烹刑”。

事情闹到出了人命的地步,可是朱高炽依然还是老样子,一点儿瘦下来的迹象没有。倒是朱棣“虐待”世子的事传得沸沸扬扬,朱棣落了个讨厌嫡长子的名声。改造嫡长子的计划失败,朱棣也没心情再管朱高炽减肥的事情了。

朱高炽的身体依然是病恹恹的,无可奈何的朱棣只能跟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抱怨说:“看来你哥哥的身子骨难说能撑多久了,你可得多努力啊”。

很多人因为朱棣跟朱高煦说过这样的话,就认为朱棣偏心老二,有废长立幼的心思,但是你细品这话的意思:“你哥哥的身子骨难说能撑多久了”,就是说只要能撑着,那就继续撑着,老大活着,暂时就不考虑旁人。

“你可得多努力”,也就是说以朱高煦现在的样子,还不满足做世子的条件,必须经过努力迎头赶上才可以。这是瞧不上朱高炽吗?这分明是表达了对朱高炽身体状况的担忧,还有对皇位继承人选不确定的焦虑。

二、朱棣与朱高炽既是父子,也是事业上的好搭档。朱棣一生南征北战,经常亲临战场指挥全局,而朝中诸事,均为朱高炽打理,且极为妥帖,让朱棣大为放心。如果没有深深的信赖和高度认可,朱棣是不会这么放心把朝中大事交给朱高炽的。

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和五次出征蒙古期间,北京的内政都是由朱高炽来处理的。特别是靖难之役时,建文帝派大将李景隆率数十万大军偷袭北京,孤身镇守北京城的朱高炽,成功抵御了李景隆的猛烈进攻,为朱棣守住了后院,可谓奇功一件。

千万别觉得朱高炽只当了九个月的皇帝,便被归入“明君”之列是浪得虚名,朱高炽做了二十年的太子,也辅助朱棣“监国”二十年。这其中朱棣常年征战在外,朝中诸事均由朱高炽一手打理,可以说明仁宗登基后推出的很多政策,是他从做太子起,便秉承的政治理念的延续。

朱高炽主政公允仁德,深受朝臣,特别是满朝文官的爱戴,并且给予他“东宫临国,朝无废事”的高度评价。虽说朱棣曾经有过废黜太子,改立朱高煦的想法,但是却遭到了满朝文臣的强烈反对。

这时候朱棣终于明白,朱高炽的治国理政的才干,宽容大度的胸襟,是他那个整天惦记着争夺皇位,搞出一些见不得人勾当的弟弟完全比不了的。贸然易位东宫,必然会引起整个朝局的动荡,甚至导致国基动摇。

此后,朱棣彻底放弃了易储的想法,一心一意地培养并信任朱高炽,直至永乐二十二年,死于北征途中,朱高炽继位,在此之前父子二人的合作已然如鱼得水,相得益彰了。

三、在立太子的问题上,朱棣曾经犹豫不决,朱高炽和朱高煦各有各的优势,而各自的缺点也非常明显。但既然是选择国家未来的君主,自然也是为国家选择未来,从这一点出发,朱棣选择了另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参照物,作为决策的依据。

作为未来帝王的接班人,朱高炽的品格、胸怀、学养是完全够格的,但是他的身子骨实在是太羸弱,起初朱棣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将国家交给一个病秧子。所以在他称帝后,迟迟没有将已经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立为太子。

按朱棣的性格,他更喜欢与自己相像的朱高煦。朱高煦身材高大魁梧,武艺不凡,更重要的是跟随自己久经沙场,屡立战功。如果让朱高煦继位,应该可以继承自己未完成的事业,北定蒙古,开疆扩土吧。

但说实话,喜欢归喜欢,朱棣却觉得朱高煦的个性并不适合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帝王。为何呢?因为朱高煦小心眼,为了争储,总是暗中给自己的哥哥朱高炽使坏、下绊子。

比方说,靖难之初,建文帝曾派使臣给坐守北京的朱高炽送密信,寻求合作。朱高煦觉得这是个打压大哥的好机会,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向朱棣“告密”朱高炽通敌,气得朱棣要下令诛杀朱高炽。

恰好这时,朱高炽的信使也到了,将那封还没拆封的密信原封呈上,朱棣转怒为喜,不无后悔地说道:“几杀吾子”,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。不过这个事情,也让朱棣看到了朱高炽处事的缜密豁达,还有朱高煦的狭隘计较。

还有朱高炽减肥期间也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儿,朱高煦三天两头儿地跑到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,说他违背父皇对他饮食的禁令,日日沉迷酒色,大鱼大肉,饮食无度才导致的身体肥胖,荒废武功。

一开始朱棣也没当回事,但是架不住朱高煦没事儿就叨叨,这让朱棣不免对朱高炽心生不满,就跑去抽查朱高炽的饮食,结果发现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每天给丈夫准备的饭菜,几乎都是白菜豆腐,伙食标准还没自己家里的下人高,这才让朱高煦的谗言不攻自破,朱棣也消了气。

不过这确实让朱棣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,更加一筹莫展了。选长子朱高炽,看他这每况愈下的身体,真是担心他能否撑起治理国家的重任;选次子朱高煦,他这小肚鸡肠、耍小聪明,搞阴谋诡计的毛病也确实不像个帝王之才。

朱棣愁得实在没主意了,便去问臣子解缙,解缙也不好明说,只能回奏:“陛下可看皇孙”。这可真是一语点醒了梦中人。原来朱棣最看重的孙子,便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,可以说朱瞻基是所有皇孙中最聪明,最有“贤君”气象的后代,若是日后朱瞻基可以荣登大宝,确实是可保三代江山稳固。

解缙的本意应该是打算替朱高炽说句公道话,也恰恰是这句话提醒了朱棣,不如换一个思路解决立储的问题,这也在无形之中成全了“仁宣之治”,这个明代经济最繁荣,国力最强盛的时代,这看似偶然,却在细品之下,似乎又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,令人不由对六百年前那个充满变数的朝代叹息和感慨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tzrz/5513.html